這幾年觀察學生

發現語言學習的成效

根本是個性決定70%以上

 

教零起點的班感覺最明顯

大家剛來的時候

都是什麼也不會

但是老師馬上就能感覺到

班上哪些學生最積極

不管老師問什麼都要搶著第一個回答

而哪些學生最無關痛癢

不管老師怎麼問

他永遠都要躲在底下

最好老師別注意到他

 

這種差別的影響力很大

即使是初學者

也是一兩個禮拜就能拉開程度

愛說話的學生進步飛快

不多話的學生按照他自己的步調緩慢爬行

 

教學理論上

老師應該注意平均分配學生的練習時間

不能讓愛發言的同學說個沒完

讓內向安靜的同學一整堂課都沒有練習

所以我每天教課在提問、點同學回答的過程中

也都會花心思注意是否有安靜的同學默默被遺忘

 

不過最近我有些新的體認

 

我自己在上外語課的時候

是屬於那種喜歡抓住每次練習機會

與老師互動的

只要老師沒特別指定同學名字

我就會主動發言、回答

 

如果老師為了平均分配發言時間

而減少我的發話時間

我其實會有點小小失望

 

大家都是成人了

願意花錢去學語言

就應該對自己的學習成效負責

有些人在團體中就是喜歡躲在角落

做旁觀者

有些人就是喜歡把握每次的參與討論機會

個性造成學習策略不同罷了

 

在教一個新的語法點的時候比較好處理

因為對大家來說都是新的

比較少會有學生獨自發表意見的情況

我會公平對每一位學生提問

讓大家的練習次數相同

 

不過在複習或是做一些討論性活動的時候

只要那些積極愛發表的學生講個不停

我發現自己就會開始焦慮

一邊聽、一邊回應

一邊想著要在什麼時間點切斷他的發言

把發言機會過給那些安靜的學生

 

當然

安靜的學生之所以總是很安靜

大部份是他根本沒有在思考答案

或是思考過程比較慢

或是程度較差還沒聽懂

這時候指明他們回答

通常老師還得再重述一次問題

或是用別的辦法引導他回答

有時這樣用盡辦法

學生還是答不出來

只能使些策略

勉強讓他說出一兩個短句子

 

而這段輔助他們回答的時間

幾乎是可以讓喜歡自動發言的學生

說出好一大段話了

就時間成本來說

花那麼多時間才讓安靜的學生說那麼一點話

效益是蠻差的

 

對那些積極的學生來說

等待其他學生發言的時間

是不是也浪費掉了?

 

而且每次在引導輔助的過程中

老師也是耗盡力氣

 

讓我漸漸覺得

學生若是因為個性使然

不愛發言

寧願當觀察者

那學到後來

聽說能力進步得慢

也是他自己的選擇

我也不需要堅持於要他們平均發言

反而剝奪了積極學生的練習機會

更不公平

 

不過

學生若只是因為學習速度相對較慢

但是還是很願意主動參與每一次練習機會

我仍會很願意幫他

以各種引導輔助方式

讓他做足每一次該有的練習

 

其實前者情況的學生是多於後者的

所以最近教學過程中

就比較不強求自己把過多心力花在安靜的學生身上

既然他自己選擇安靜低調

就要有上課時練習機會會比較少的預先認知

 

覺得學生都是成人了

就不能再因為個性內向

把這種上語言課時的互動責任

都歸在老師是否注意分配發言時間上

如果學生自己內向

學生也要督促自己離開他的舒適安全範圍

多逼自己參與才行

光靠老師這樣一步一步推

效果真的很有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游皓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