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念的是新聞傳播系,念新聞傳播的動機是因為很愛棒球想當棒球記者(後來也真的當了四個月的記者),而因為想當棒球記者,我就開始了解中華職棒的外籍球員是從哪些國家來的,發現他們大多是從中南美洲來的,說的是西班牙文,所以我沒考慮太多,就想去學學看這個語言,「接觸到中南美洲的棒球」就可以說是我想學西班牙文的「動機」,如同維基百科上面的定義:動機通過激發和鼓勵,使人們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使之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過程。講白一點,我自己的理解,以學西班牙文的動機來說,應該是在你學西班牙文之前已經發生的生命經驗,因而促使你想學這個語言,就像是我先開始看棒球,才想到要學西班牙文的。

但是更多的學習者動機並沒有那麼明確或強大,他們比較多有的是「目標」,再來看看維基百科對於「目標」的說明:目標是個人或組織在某種理想狀態下希望達到的狀態。有時目標會有期限因此還需要在期限完成才算是達到目標。再以學習西班牙文為例,我的動機可能是因為接觸了中南美洲的棒球,而目標可能是兩年之內可以用西班牙文採訪一個球員。

在我多年的教學觀察之下,我發現動機比目標的力量強大許多。

曾經遇過因為很愛某西班牙公眾人物(某領域明星)而來我們這邊上課的學生,純粹因為偶像崇拜,而想學習他的語言。他並不給自己設定多久之內能寫封西班牙文的email給對方這種「目標」,但是他的學習非常有動力,而且能夠自然而然地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

另外也有遇過因為純粹興趣而來我們這邊上課的學生,既然是興趣其實不需要有什麼道理,喜歡就是喜歡。像我剛學西班牙文的時候,網路還沒有那麼普及,也不流行上網聽外國音樂,聽音樂還是都去買CD居多,那時候比較能免費試聽外國音樂的賣場就是FNAC,我記得我每次去逛都一定第一個走到拉丁美洲音樂區,然後看順眼的CD就拿下來聽聽看,有一天聽了Diego Torres的某張CD,驚為天人,覺得自己上輩子就應該要講這個語言,怎麼會那麼好聽,呆呆地站在那邊聽完整張CD,然後就掏錢買回家了,從來沒有人逼過我學西班牙文,在學的過程中也沒有那種「我是為了___而學」的那種念頭,出自心甘情願地學習其實最自然、最有效,既然是打從心底喜歡做的事情,何必需要什麼具體目標來加持呢?

我並不是叫大家學習語言刻意不要設定目標,設定具體的目標對學習當然是有助益的,我的意思是,看似單純的「動機」有可能比「目標」後勁更為強大,光有目標而毫無動機,你可能可以完成短期目標,但是很難持久,就像你可能有三個月內減重五公斤這種目標,短期目標達成了之後,缺少動機,有可能再過三個月又胖回來了。個人認為「動機」是發自內心的深層能量,可以幫助你長期都有動力完成你的目標。

在學習一個外語之前,花點時間釐清自己的動機,有可能你真正投緣的語言是法文,但是大家都說日文比較實用,你就選了看似實用而動機很弱的日文,儘管設定了兩年內要考過日檢某個級數的目標,也是白搭,因為語言學習絕對是長久戰,硬逼自已完成短期目標沒有太大的意義,短期硬把某個語言學到某個程度,語言不會真正進入你的身體裡,要是之後沒有動機持續接觸,過幾年程度就會趨近於零。除非你是為了某次特殊的出差或工作報告而學,有很強大的短期學習需求,那就另當別論。學一個聽起來跟自己投緣的語言、動機強大的語言,你會發現學語言根本是輕鬆舒壓的休閒活動,而不是滿腦子檢定考試、應徵工作履歷表加上一筆這種表面成績的壓力。

以我的西班牙文教學經驗來說,大部份學得好、學得久的學生,都沒有什麼特殊具體的目標,他們把上課當做一個一週一次的娛樂活動,開開心心地來,開開心心地上課,開開心心地回家,很少質疑教法,很少自我懷疑,很少否定自己的學習表現,很少鑽牛角尖去探究文法細節,來上課似乎就跟去外面打場球一樣的概念,這樣的態度,不知不覺就上了一年又一年的課,不知不覺就考過了一些檢定考試、或自己出去自助旅行。

而很多目標導向的學生,連第一堂課都還沒開始,就在想多久以後要考檢定考、每天要背多少單字、學幾個月以後就要能怎樣怎樣、學幾個級數以後能把所有的動詞變化學完,其實真的常常學不了幾期就發現目標太難達成而放棄了。

目標可以有,但是動機更重要,你認為呢?

 

arrow
arrow

    游皓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