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76657-.jpg

 

有一天學生跟我說:「謝謝」,我很自然地回答了:「不會」。

相信一般中文母語者都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但我的學生很驚訝我回答了「不會」。

他告訴我,曾經因為說了「不會」而被其他老師糾正過:「應該要說『不客氣』!」要不然人家會說:「你一定是在台灣學的中文!」「台式中文...」云云。

我,很堅定地告訴他:「你覺得那個場合適合用哪種方式說,就用哪種方式說,只要大家溝通順暢,任何說法我都覺得沒問題。」

那些台灣式說法的標準性、有字句、發音不到位等等的話題,我都不打算談,我只是想聊聊語言教學這件事情的初衷,特別是初級程度的語言教學。

「學習外語是為了溝通」,這句話我想大部份的人都能接受,特別是從零起點到初級這個階段。當你學到一個程度,可能會有更精確進一步的學習目的(考試、工作、求學、移民等等),但是「溝通」這個目的,想必是很難從語言學習當中屏除掉的,我認為這才應該是語言教學的初衷。

那麼我們在教學上,到底花了多少精神在訓練學生「溝通」?還是我們一直把焦點放在捲舌音到不到位?語法精不精確? 


學了四年的標準西文  還不是被迫打掉重練

用我自己學習西班牙文的例子舉例或許更有感。我學西班牙文的前三年,都是在台灣跟西班牙籍的老師學的,西班牙的西班牙文,就好像北京的中文這樣,被認為是所謂的「標準」。

第四年,我到西班牙去讀了一年的書,因為在台灣學的都是西班牙式西文,沒發現什麼衝擊,繼續把自己包在所謂「標準」的西班牙式西文中。

後來我到多明尼加去教華語,同樣是講西班牙文的國家,我發現自己好像從沒學過西班牙文,而且前幾個月都被當成怪咖!

我的自以為標準的西班牙文口音,在多明尼加人耳中聽起來,就像一個外國人用標準北京腔跟我們講中文一樣的格格不入。

比如說西班牙標準的打招呼是¿Cómo estás?而多明尼加大家都說¿Cómo tú ta?好吧,你可以說他不標準,你可以說他聽起來像鄉下人,但是我在那邊待了兩年,70%以上的人都是這樣跟我打招呼的,甚至連大學語言中心秘書、主管也是如此,你如果還硬要堅持所謂的標準¿Cómo estás?我認為很無謂。

比如說西班牙標準的「好(OK)」是Vale.而多明尼加大家都說Bueno或是Ta bien.(¨ta¨是來自於¨está¨,他們習慣有S的音節就能省則省),我如果在多明尼加也要堅持說Vale,他們大概會很想回應我¨¿Cuánto vale?¨(「多少錢」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樣讓人卡卡的溝通方式,是很難長久維持下去的。

所以我那時常常沒事就找警衛、雜貨店老闆隨便亂聊,坐公車、走在路上,我也會刻意聽當地人說話的方式,有意識地模仿,說話方式上入境隨俗,才打得進他們的圈子,才能儘快建立社交圈,我的生活才會順利、豐富。


不強求標準口音    反而到哪都能入境隨俗

我甚至刻意去報名當地的法文班,因為這樣我才會有一群當地的朋友,我跟多明尼加人一起學法文,下了課我跟他們用多明尼加式的西班牙文交談,同學當中也有鄰國海地人、偶爾有其他中南美國家的人,我把自己泡在各種口音之中,早把西班牙的標準腔丟得一乾二淨。

但有什麼關係?硬是去學所謂的標準口音,一不標準就要改,你就只會講這麼101種口音。當時的我不強求標準精確,反而訓練出一種能夠隨時調整的彈性,後來我到古巴去旅行兩個禮拜,第二個禮拜就有當地人問我是不是在古巴住了很久,怎麼會講得一口古巴腔?

其實腔調變來變去,變不了的就是丟不掉的那一點點台灣腔,再怎樣用心練習的打舌音,即使已經被當地人稱讚發得很到位了,我仍然是個非母語者的外國人,怎樣都聽得出來。

這真的沒關係,因為我知道如何調整,跟不同國家的西語母語者用大家都舒服的方式說話,讓溝通順利。後來認識了我老公,瓜地馬拉的口音、獨特的習慣用字又完全是另一回事,我們的溝通、我跟他家人的溝通也完全不因此受影響。


「溝通」成功了   語言自然會有繼續進步的動力

「溝通」能不能順利地進行,包含了很多因素:能不能在對的時機說話、能不能用適當的語句和不同對象說話、能不能聽懂各種口音、能不能在該回應的時候作出符合該場合的回應等等,以上每一個項目,都值得教,教起來也會很有趣,我寧願把備課的心力花在這些方面,至於口音、至於台式國語,我並不會擺在第一順位。

我認為學生要先有和母語者溝通的「能力」,才會有持續進步的「動力」,辛辛苦苦學習一個完全陌生的語言,卻連基本的溝通都無法順利完成,要如何有動力?

七年來我教過的零起點學生應該是破千位了,從零開始的學生每年必問的問題有以下這些:

1. 課本上是「不客氣」,可是台灣人都跟我說「不會」,為什麼?
2. 課本上是「你好嗎?」,可是台灣人都跟我說「哈囉!」,為什麼?
3. 我們每天要說的句子課本上都沒有:拿鐵咖啡、排骨便當、叫計程車、去加油站加油等等,為什麼?


類似的問題還有非常多,不勝枚舉。

試想一個剛到台灣的外國學生,打算在台灣念四年的大學,台灣同學每天跟他說「哈囉!」打招呼,而他只會用課本上的「你好嗎?」來回應,這樣真的能溝通嗎?台灣同學大概會回答他:「我很好,謝謝!你呢?」可是這樣應該是沒辦法交朋友吧!如果你是那個台灣人,外國同學每天都機械式地問你「你好嗎?」你會不會覺得很無奈,看到他就想閃?畢竟對我們來說,回答「我很好,謝謝!你呢?」本來就是一件不自然的事情。

我們為什麼不先把學生最迫切需要的溝通能力建立起來?對於一個零起點、打算長期在台灣生活外國學生來說,先學會說「不客氣」不如先學會「不會」,先學會說「你忙不忙?」「你好嗎?」不如先學會說「你現在有空嗎?」「你最近怎麼樣?」先學會說一大堆量詞像是「一杯、一個、一枝、一本、一張...」,還不如先學會說「我要一杯冰美式,加一包糖少冰」,當他發現他上了兩個小時的中文課,就可以完全靠自己去7-11買一杯他習慣喝的咖啡,自然就有動力想要學更多了,不是嗎?
 

arrow
arrow

    游皓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